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从陕西周原遗址考古队获悉,考古人员3月以来对遗址西周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部分发掘,意外发现两座各自拥有一条南墓道的南北向高级贵族墓。 参与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说,发掘的这两座带墓道的大墓形制比较奇特,其中一座在墓室的四角都有一个小斜坡墓道,另带一个主墓道的墓葬形制,在西周时期乃至商周时期都是首次发现。另一座的墓道成弧形或弯刀形,现在所知与其相同的墓葬有两座。 两个大墓主...
记者从陕西周原遗址考古队获悉,考古人员3月份以来对遗址内的姚家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部分发掘,除发现了两座高等级贵族墓等墓葬之外,还在居址区内发现了制作骨角器、青铜器等手工业“作坊群”。 据了解,这处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姚家墓地位于传统上周原遗址(夏商周中周人的发祥地)的东部边缘,是周原遗址目前唯一一处墓地范围和墓葬数量均清楚的墓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
笔者12月24日从沅陵县文物考古所获悉,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近日,湖南省考古所文物维修专家组来到沅陵县对窑头故城遗址残损文物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资料整理工作。 专家们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采用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最少干预、修复材料具有可逆性及安全耐久性、补配具有可识别和与原物相协调的原则,对这批文物精品开展了修复、拍照、绘图。 ...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周人老家”——周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虽然墓地严重盗扰,但是考古人员在对周原遗址的姚家墓地进行部分发掘后,仍然出土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其中出土的原始瓷簋、觚是全国首次发现,出土的陶甗、陶丸、椭圆形小石子等系周原地区首见。同时确认这里有一处制作角镞(鹿角箭头)的作坊。 原始瓷器或可证明出产地 记者获悉,本次从姚家墓地出土了大量...
这是汉函谷关遗址东关墙东侧发掘现场(11月14日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在汉函谷关遗址发现一条沿用至现代的千年古道,这条东西横贯遗址的古道是当时唯一进出关道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北距黄河60公里,北依凤凰山,南侧为青龙山,南北两山对峙,是修建关隘的理想地点。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6月21日开始...
阳燧 M8大墓 道像香蕉,称为香蕉墓 原始瓷簋 大墓四角均有墓道 西周时期实行“多都并存”,宗周(今西安)、成周(今洛阳)均是当时的都城。近日,考古专家又在周原遗址一墓葬群首次发现2座带墓道的诸侯级大墓。专家推测,周原遗址可能也是西周中晚期的都城之一。 此次发掘中,除了出土大量的珍贵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外,还发现了一件当时的取火工具—...
在阖闾城遗址胥山北坡,为配合阖闾城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近日考古人员们正顶着寒风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发掘。一批新发现的唐代、五代十国、宋代墓葬群陆续“重见天日”。玉璧底白瓷碗、四系青瓷罐、漆器、钱币等等的随葬品相继出土…… 本月中旬,四座形状特殊的唐中晚期船形墓相继“露面”。虽然出土的墓志铭上许多字迹漫漶不清,但研究人员对碑文解读和...
师姑墩遗址发掘现场 荦西周刻纹陶范 夏商时期,皖江南岸先民如何采矿、炼铜?日前,我省考古部门邀请北大专家,对铜陵师姑墩遗址文物进行科学检测和鉴定,这一问题或将得到答案。 师姑墩遗址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址,在这里发现的陶范(陶质铸铜模具)等珍贵文物,也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很可能将证明“铜都”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
湖南省文物管理部门日前在汨罗江畔的一处商代遗址上,发现一件商周时代青铜乐器。专家称,这一器物在南方十分罕见。 19日,文物考古专家、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等一行来到青铜乐器出土现场,他们通过对出土器物和现场采集的陶片等综合分析后初步认定,这件青铜兽形乐器出土现场属商代遗址,乐器属商周时期的文物,距今约3000年。 汨罗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赵磐介绍,这件似象似猪的青铜乐器,重13.05公斤,长52...
神木石峁的玉器闻名国内外,有4000余件石峁玉器流散海内外,然而石峁玉器是否真的有4000年历史,争议不断。 昨日,省考古院发布石峁遗址考古发掘的最新进展,证实该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并首次通过考古证实了石峁玉器的4000年历史。 发掘中,出现了城门遗址内惊现48个头骨、城墙竟是夯土与石头相结合等诸多前所未见的谜团。 证实: 石峁玉器找到“家” 石...
图为清理人头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日称,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且距离黄河20多公里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在今年5月至11月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以年轻女性居多,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主持发掘的专家邵晶透露,这种头盖骨祭祀遗迹在中国新石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 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
石峁遗址 中广网西安12月20日消息(记者雷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20日)公布了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重大考古发掘成果。通过两年多的系统调查和发掘,考古人员确认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史前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山梁上,地处黄河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处。这次考古发掘确认了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
图为壁画残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摄 图为考古工作者现场揭取壁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摄 图为神木石峁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20日表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且距离黄河20多公里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在今年5月至11月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 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
遗址中,可明显看到古代的砖墙 关注理由:当地铁建设遭遇遗址保护,福州该如何取舍?昨日,本报A4、A5版独家报道了“地铁1号线屏山站工地,挖出西汉宫殿遗址”这条重磅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昨日都转载了本报的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昨日也赶到采访。 记者从考古部门了解到,此次调查试掘后,他们将与地铁公司共同协商,研究发掘方案,并上报国...
考古探方旁,地铁站建设正在紧张进行 关注理由:鼓屏路地下,藏有西汉宫殿遗址!昨日,福州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地铁1号线屏山站工地内发掘出大量古代建筑遗物,年代在西汉到唐五代之间,其中西汉时期的遗物尤为珍贵。省内多名考古专家查看这些出土遗物以及地层后判断,这里是2000多年前闽越王城的宫殿遗址。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处遗址非常丰富,若能全面发掘,对研究福州西汉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这处遗址位于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